-
双鸭山宝清"龙头胖头鱼"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宝清县以地理标志产品为依托,持续推动特色农业品牌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现代化养殖技术,助力"龙头胖头鱼"产业升级。此次认证标志着该县地理标志产品增至5个,成为黑龙江省县域地理标志发展的标杆案例。 一、地理标志认证推动产业升级 龙头桥水库作为寒地渔业核心产区,其鳙鱼养殖历史可追溯至二十世纪末。2024年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认定,该水域因独特的冷水资源和生态养殖模式,产出的胖头鱼具有肌间脂肪分布均匀、氨基酸含量较常规产区高12%等特质。认证后产品溢价能力提升30%,带动周边形成涵盖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 二、品质优势形成市场竞争力 经检测,该鱼种富含DHA、EPA等不饱和脂肪酸,肉质弹性达行业标准1.8倍。采用"人放天养"模式,养殖周期较南方产区延长60天,形成独特的紧实口感。目前除供应黑龙江省主要城市外,已通过订单农业模式进入京津冀中高端市场,年稳定供货量占东北地区胖头鱼高端市场份额的17%。 三、标准化建设保障产品特性 宝清县建立从水域环境监测到商品鱼上市的22项技术规范,包括水温控制在2-18℃区间、投喂天然饵料占比不低于65%等硬性指标。水库实施分区轮养制度,确保水体自净周期不少于120天,连续五年在省级水产品药残抽检中合格率保持100%。 四、品牌效应带动区域经济 地理标志认证后,当地开发鱼文化研学、渔事体验等衍生业态,形成"一鱼多产"融合模式。配套建成的精深加工车间可生产鱼头煲、即食鱼丸等系列产品,使综合产值提升至认证前的2.3倍,创造就业岗位超200个,助力养殖户年均增收1.2万元。 五、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 当地实施"以渔净水"工程,通过科学测算投放密度,使水库氮磷含量下降40%,形成渔业生产与水质改善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已被纳入省级湿地保护示范项目,为寒地水域生态养殖提供可复制经验。
2025-08-26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有机大豆油精深加工新高地
一、项目背景与区位优势 铁力市双丰产业园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处呼兰河与安邦河流域交汇带,属寒地黑土核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5%以上。2023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该区域大豆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约2.4万吨,其中有机认证大豆占比35%,为精深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保障。产业园距哈尔滨物流枢纽150公里,铁路专用线直达库区,符合国家粮油加工产业向主产区集聚的布局导向。 二、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 国家发改委《"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精深加工。2022年我国有机食用油市场规模突破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其中有机大豆油在高端餐饮和母婴市场的渗透率提升显著。欧盟委员会2024年最新贸易数据显示,中国有机大豆油出口量同比增长22%,主要销往德国、荷兰等健康食品消费大国。 三、技术路线与产品特色 项目采用低温压榨工艺,保留大豆胚芽中80%以上的天然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经第三方检测,该工艺生产的有机大豆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稳定在83%-85%,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5%,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标准。产品通过中绿华夏有机认证,较普通大豆油多含3倍以上的磷脂成分,适用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开发。 四、建设规划与经济效益 规划建设4条智能化生产线,包括原料预处理、低温脱皮、压榨精炼等模块,关键设备选用瑞士布勒集团第五代压榨系统。项目建成后年消耗有机大豆原料6000吨,可同步产出大豆蛋白粉等高附加值副产品。参照黑龙江省同类项目运营数据,预期综合产值可达1.2亿元,带动本地就业80人以上。 五、可持续发展措施 园区配套建设2000立方米沼气工程,将豆粕加工废弃物转化为清洁能源。生产废水经膜处理后全部回用于厂区绿化,实现零排放。与周边12个合作社签订订单种植协议,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有机溯源体系,确保产品符合日本JAS和欧盟EU有机双认证标准。 六、投资服务保障 铁力经济开发区提供"七通一平"标准地块,对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万元的项目给予10%的设备补贴。税务部门落实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政策,海关设立专项通道保障出口产品快速通关。目前园区已建成3万吨标准化恒温仓储设施,可满足企业原料储备需求。
2025-08-26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大米蛋白粉精深加工新高地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正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农业资源深加工转型,计划新建年产能5000吨的大米蛋白粉生产项目。该项目依托当地优质水稻资源,瞄准婴幼儿食品等高端市场,将建设标准化厂房及自动化生产线,预计年产值达2200万元,为区域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提供新动能。 一、项目区位优势显著 铁力市双丰镇作为三江平原核心水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达5.8%,年有效积温超过2500℃,所产稻米蛋白质含量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产业园内已建成日处理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并配备双回路供电系统,可满足蛋白粉生产的精密工艺需求。 二、技术路线成熟可靠 采用国际通行的碱溶酸沉法提取工艺,蛋白质回收率可达85%以上,产品符合GB/T 20372-2006《大米蛋白粉》行业标准。生产线配置纳米级过滤设备和低温喷雾干燥塔,能有效保留氨基酸活性,产品过敏性物质含量低于0.5ppm,达到欧盟婴幼儿食品原料标准。 三、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植物蛋白市场规模2023年突破180亿美元,其中大米蛋白年增长率达12%。国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对低敏蛋白需求旺盛,仅婴幼儿米粉市场规模已超50亿元。项目产品可替代当前30%进口份额,填补东北地区高端蛋白粉生产空白。 四、政策支持力度大 项目享受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专项补贴,固定资产投资可获得15%的奖补。园区提供五年税收"三免三减半"优惠,并配套2000万元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当地已与三家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蛋白粉衍生品。 五、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投产后可消化周边6万亩水稻产量,带动200户农户签订订单农业,每吨稻谷增值800元。生产线将创造80个技术岗位,预计使区域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8个百分点,推动铁力市由原粮输出向精深加工转型。 目前项目已完成环评及用地规划审批,生产设备采购进入招标阶段。园区同步推进原料质检中心建设,未来可提供从种植到成品的全链条品质管控服务。
2025-08-26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东北酸菜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铁力市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升级,双丰产业园依托本地白菜种植优势,规划建设现代化酸菜加工项目。该项目将整合种植、加工、存储环节,形成年产3000吨的标准化生产线,助力东北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 一、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 铁力市双丰镇地处松嫩平原腹地,黑土有机质含量达5%以上,年有效积温超过2500℃,具备优质白菜生长的天然条件。当地农户采用轮作倒茬种植模式,白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00公顷左右,历史悠久的窖藏技术为酸菜加工提供了工艺基础。 二、项目规划与技术特点 项目采用分段发酵工艺,通过控温控湿系统将传统自然发酵周期缩短30%,同时保留乳酸菌活性。生产区配置自动化清洗线、切分设备和巴氏杀菌系统,仓储区配备智能温控装置,可实现产品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 三、市场前景分析 东北酸菜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消费市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项目建成后产品可辐射东北亚地区,与现有速冻食品、调味品企业形成产业链互补。研发方向包括即食型、低盐型等细分品类,符合健康食品消费趋势。 四、政策支持与配套保障 铁力经济开发区提供土地出让金减免、前三年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园区已建成日处理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和双回路供电系统。农业部门设立专项补贴,对签订种植协议的农户提供每亩300元的良种补贴。 五、可持续发展路径 项目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可追溯原料供应体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菜叶废料将用于生物有机肥生产,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未来规划建设酸菜文化体验馆,推动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2025-08-26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方便米粉全产业链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正依托优质水稻资源禀赋,通过招商引资推进方便米粉生产项目落地。该项目将建设现代化生产线及配套仓储设施,预计年产5000吨米粉产品,进一步延伸当地稻米深加工产业链。 一、区位优势奠定产业基础 铁力市双丰镇作为三江平原核心水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达5.8%,年有效积温超过2500℃,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培育出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优质粳稻。产业园内已建成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完备,2023年新修冷链物流专线直通哈尔滨枢纽港。 二、技术方案实现品质升级 项目采用双螺杆挤压熟化工艺,相较传统蒸煮方式节能30%。生产线配备智能水分调节系统,可将成品含水量精准控制在12%-14%区间,确保米粉复水时间稳定在3分钟内。检测中心配备近红外分析仪等设备,对原料碎米率、胶稠度等6项指标实施全过程监控。 三、市场前景分析 国内方便米粉市场规模连续三年保持15%增速,东北地区即食型米粉产品年消费量突破8万吨。项目产品规划覆盖火锅专用粉、速食拌粉等3大品类,目标市场辐射东北亚地区。配套建设的研发中心将开发低GI值等功能性产品,满足特殊人群需求。 四、政策支持体系 入园企业可享受省级农产品加工补贴,精深加工项目设备投资最高补助20%。铁力市设立2000万元专项基金,对年加工量超3000吨的企业给予物流成本补贴。产业园提供代办理进出口备案等一站式服务,审批时限压缩至7个工作日。 五、可持续发展规划 项目采用稻壳燃气锅炉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生产废水经两级厌氧处理后可达一级排放标准。计划与周边12个合作社建立订单农业,推动5万亩水稻种植基地实现全程可追溯。达产后预计带动就业150人,促进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目前园区已完成项目用地"七通一平",相关环评及生产许可审批进入绿色通道。该项目的实施将填补黑龙江省西部即食米粉产业空白,推动稻米加工由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2025-08-26
-
延寿县与黑龙江科技大学共建产学研融合新高地
延寿县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与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乡村振兴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此次合作标志着校地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为黑龙江省产学研融合提供了示范案例。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延寿县作为黑龙江省重要农业县,近年来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科技与人才支撑。黑龙江科技大学作为省内特色鲜明的高校,在管理学科、工程技术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双方合作旨在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助力延寿县实现乡村振兴与产业振兴双轮驱动。 二、重点合作领域规划 1. 现代农业发展:联合开展黑土地保护、智慧农业等技术研发,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产学研基地 2. 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为延寿县定向输送管理、电商等专业人才 3. 科技成果转化:设立校地联合创新基金,重点支持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4. 乡村振兴研究:成立县域经济发展智库,为延寿县提供乡村规划、文旅融合等决策咨询服务 三、创新合作机制建设 双方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成立校地合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黑龙江科技大学将选派专家团队驻点服务,延寿县提供政策配套与项目支持。首批合作项目包括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等5个重点项目,预计将带动相关产业升级。 四、长远发展目标 根据协议,未来三年内将实现三大目标:建成省级以上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培养不少于200名本土化专业人才,推动1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此次合作不仅强化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也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2025-08-26
-
绥化经开区赴广州西区产业园考察招商引资经验
近日,黑龙江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团赴广州西区产业园开展专题调研,重点学习园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及招商引资先进经验。双方围绕区域协同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跨区域合作奠定基础。 一、跨区域联动共促高质量发展 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黑龙江重点产业平台,近年来持续探索转型升级路径。此次调研团队实地考察了西区产业园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功能区,详细了解了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广州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系统介绍了通过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集群化的实践案例。 二、对标先进优化园区服务体系 座谈会上,双方重点研讨了行政审批改革、企业全周期服务等制度创新。西区产业园分享了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的经验,包括建立项目预审评估机制、推行并联审批等具体举措。绥化经开区代表表示,将借鉴发达地区"以商引商"模式,完善本地招商引资政策工具箱。 三、产业协同构建南北合作新格局 考察期间,两地就生物经济领域合作达成初步共识。绥化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与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互补优势。双方探讨了建立农产品精深加工合作平台的可行性,推动"北粮南销"产业链深度对接。 四、经验互鉴提升园区运营效能 调研团队特别关注西区产业园的智慧化管理体系,包括物联网平台建设、能耗监测系统等数字化实践。广州方面建议从规划阶段强化基础设施兼容性,为后续智慧园区升级预留空间。两地约定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互派人员跟岗学习。 此次考察活动深化了南北地区产业园区间的务实合作,为绥化市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参考样本。双方将持续推动经验转化落地,共同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25-08-26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高端实木真皮家具生产基地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家居品质需求提升,实木真皮家具市场持续升温。铁力市依托双丰产业园的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正积极推进高端家具制造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新建现代化生产线,进一步巩固"中国实木家具之乡"的行业地位。 一、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显著 双丰镇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家具产业集聚区,历经近50年发展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区域内技术工人储备超万人。依托伊春林区及俄罗斯进口木材资源,当地具备从原料供应到成品制造的全环节优势。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政策支持,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基础设施与行政审批双重保障。 二、产品定位契合消费升级趋势 实木真皮家具融合天然木材的质感与高档皮革的舒适性,在保留传统榫卯工艺的同时,创新加入立体雕刻、手工缝制等工序。市场调研显示,此类产品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认可度逐年提升,尤其新中式与现代简约风格产品年需求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三、智能化生产提升项目竞争力 规划建设的5条生产线将引入数控雕刻、自动化喷涂等设备,在保留核心手工工艺环节基础上提升标准化程度。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10万套家具的产能,产品合格率较传统生产方式提高20个百分点。 四、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并重 800平方米的展示大厅将作为区域品牌形象窗口,同步开拓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行业数据显示,同类产品在二三线城市销售均价较普通实木家具高出35%,项目投产后有望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木材利用率计划提升至92%,边角料将用于制作工艺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水性涂料等环保材料,确保产品符合国际环保认证要求。 当前,铁力市正围绕家具制造业实施产业链招商,双丰产业园的区位优势与产业积淀,为投资者提供了成熟的创业环境。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2025-08-26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玉米胚芽油精深加工产业链
黑龙江省铁力市依托当地优质玉米资源,正在双丰产业园推进玉米胚芽油精深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作为新建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将通过合资或独资方式,建设标准化厂房及自动化生产线,进一步延伸玉米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一、项目区位优势显著 铁力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农业资源丰富,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年产量达6250吨。当地玉米因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具有蛋白质含量高、农残检测达标率100%的特点。双丰产业园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已建成完善的道路、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可满足食品加工类项目的落地需求。 二、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玉米胚芽油采用低温压榨工艺提取,富含维生素E和亚油酸等营养成分,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5%以上。随着健康消费理念普及,国内高端食用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玉米胚芽油在烘焙食品、保健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比例逐年提升。行业数据显示,近三年玉米油品类年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 三、项目建设规划科学 项目规划建设4000平方米GMP标准生产车间,配备4条全封闭式生产线,涵盖脱胚、压榨、精炼等工序。配套建设的1000平方米恒温仓储设施,可实现原料与成品的科学储存。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加工玉米胚芽3000吨,产出成品油1500吨,产品合格率将达到国家一级油标准。 四、政策支持体系完善 铁力市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提供土地出让金减免、固定资产投资补贴等优惠政策。入驻企业可享受省级开发区税收留成返还,以及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还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五、产业链协同效应突出 该项目将与铁力现有玉米淀粉、饲料加工企业形成配套,实现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闭环。玉米胚芽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粕料,可作为高蛋白饲料原料供应周边养殖基地,形成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双丰产业园已为该项目预留工业用地,并完成环境影响预评估。项目建成后,不仅可提升当地玉米资源利用率,还将带动种植、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
2025-08-26
-
牡丹江"黄金21条"礼包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
新春伊始,牡丹江市以"黄金21条"政策大礼包为牵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创新服务机制等举措,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这套涵盖市场主体培育、产业升级、金融支持等领域的政策体系,正成为推动当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政策体系构建多维支持网络 牡丹江市发布的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1条政策,系统整合了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人才引进等关键环节。其中商事登记实现"30分钟极速办结",产业项目审批压缩至45个工作日,并建立重点项目容缺受理机制。针对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明确对利用闲置资源建设工业园区的企业给予奖励,双创基地提供三年免租支持。 二、精准施策破解发展瓶颈 政策聚焦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转型等难题:对进口资源精深加工企业按新增贡献给予奖励,鼓励商业企业入统并配套设备补贴;设立特殊人才津贴,企业高管可享机场贵宾通道等礼遇。当地某生物科技企业凭借政策支持,其自主研发的灭菌设备已出口47个国家;一家对俄林业企业正依托政策拓展境外园区建设。 三、营商环境优化释放主体活力 牡丹江民营经济贡献度持续攀升,占GDP比重达64.5%,吸纳就业占比超90%。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当地构建起"非禁即入"市场准入体系,建立涉企检查"门禁制"和收费清单制度。近三年新增的600余家科技型企业均为民营主体,印证了政策红利的持续转化。 四、长效机制保障政策落地 为确保政策实效,牡丹江市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召开恳谈会收集企业诉求。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宁静工程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相关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对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动态评估,确保21条举措转化为企业真实获得感。 当前,牡丹江正以"黄金21条"为支点,撬动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外贸转型等领域的潜能。这套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将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更强劲的市场活力。
2025-08-2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